时间:2024-08-14人气:-
10月6日抵达以色列后,在中国留学生彭朗的心中,特拉维夫市的形象从一个虚幻的概念变成了实体。如大家所说,特拉维夫“确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海边城市”。
他尚未办理当地电话卡,没有网络。又心疼手续费,他没有取用现金,于是拖着30公斤的行李,在特拉维夫的街道上暴走了十公里,一直朝向可以落脚的旅馆前进。
这是犹太教三大节之一“住棚节”的最后一天,紧接着到来的就是安息日,因而整座城市都沉浸在闲散与安宁之中。大家坐在咖啡厅外的露天座椅上交谈,偶尔侧目打量这张并不常见的亚洲面孔。人们遛狗、野餐、骑自行车经过,有时候也主动并且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所有人对即将发生在10月7日早晨的突袭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0日,哈马斯武装分子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当统治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5000枚火箭弹时,彭朗正在睡梦之中。
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他踏足以色列土地的第二天,一声尖锐的警报声划破黎明,直接向他预告了战争的开始。
对于10月7日清晨6点半响彻以色列的警报,人们无法预判它将掀起怎样的狂风暴雨。
当彭朗走出房间,来到旅馆大厅时,他看见工作人员正在从容地引导住客们走进旅馆内的掩体,他听见他们说,“It’s okay, you’ll be safe(没关系,你们是安全的)”。
他们镇定的神色,让从未有过武装冲突或者战争经验的异乡人有了信心。
一方面,旅馆内部从楼梯通向负一层的整个空间都是掩体结构,楼梯呈现环形,中间是承重柱,四壁的墙体显然都经过加厚处理。另一方面,在早晨的警报拉响时,身处特拉维夫的彭朗和其他旅客,其实并未听见炮弹的响声。
但他们很快就会知晓,哈马斯在这个清晨针对以色列发起的,将是近几十年里最大规模的袭击行动。
掩体内部的人群/受访者供图
平民遭受屠杀的消息,首先从以色列南部的沙漠城镇雷伊姆(Re’im)传来。
在人们为庆祝节日而彻夜狂欢的“超新星”音乐节上,哈马斯武装分子越过边境发动了突袭。与会者在开放的沙漠中无处藏身,当密集的枪声响起时,他们成为靶场里的移动目标。当地救援机构扎卡称,在音乐节上失去生命的平民超过了260人。
与此同时,哈马斯声称向包括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在内的以色列中部与南部地区至少发射了5000枚火箭弹。
当天晚上8点左右,空袭警报再次在特拉维夫拉响,彭朗在走进掩体之后,第一次真实地听见了战争发生的声音。起初是“咚”的一声闷响,像是楼上有重物砸向地面发出的动静,随后响起第二声、第三声,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连续不断地发生,就像来自人体胸腔内部的轰鸣。
彭朗知道,这是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成功拦截哈马斯火箭弹时发出的声音,但他并不确信号称“固若金汤”的铁穹系统真的能够随时奏效。
掩体内部的人群/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在频率过高的攻击压力下,铁穹已经显示出了它的缺陷。在外媒的报道中,以色列不得不紧急启用激光武器来弥补铁穹的空缺。如果没能成功拦截的火箭弹落到头顶的建筑物上,又会产生怎样的响声呢,彭朗不知道,但感到头皮有些发麻。
在警报与导弹拦截声的交织中,原本喧闹的掩体陷入了寂静。彭朗环视周围的人群,发现一些人面色苍白,另一些人的脸庞涨得通红。他新近结识的朋友——来自美国得州的22岁小伙——坐在地上沉默不语,在紧接着到来的凌晨飞离了以色列。
战争开始的那天早晨,留学生王音竹原本打算前往华人超市“龙店”买菜,但当她走上街道,才发现完全打不到车,“街上一辆车都没有”。
7月30日,她来到特拉维夫进行犹太历史研究,至今两个多月里,特拉维夫整体上都处于和平状态。唯二的例外,是她曾在“龙店”区域见证了黑人帮派的械斗,还有一次是在市中心,离她不远处有个27岁的恐怖分子当街开枪,但很快就被击毙了。
不过,她也曾听室友说起,今年早几个月的时候,特拉维夫也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袭击,当时“每天都在放火箭弹”。
王音竹曾在龙店遇到黑帮械斗/受访者供图
对分裂、仇恨与暴力的警惕,非常直接地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建筑结构中。王音竹和彭朗告诉我,他们去过的每座建筑物内部都有相应的掩体存在,旅馆内、超市里、居民住宅、学生公寓,全都建有可供人们迅速躲避炮弹袭击的掩蔽场所。
标示着“Shelter(掩体)”的告示牌随处可见,甚至王音竹居住的学生公寓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掩体建筑。
这座呈圆柱形的公寓楼连门窗都是双层结构,警报声密集响起的最近一周里,王音竹长时间地躲在公寓内部,将两层铁窗拉紧,几乎没有外出和任何人打过照面。她听见导弹拦截的“咚咚”声时,会烦躁地在床上翻个身,发消息给朋友们抱怨:“又来了。”
王音竹公寓内部的铁窗,她已经很久没出过门/受访者供图
对于王音竹和彭朗而言,这是一种被卷入战争但又疏离于战争的生活。
疏离是必然的。一方面,中东不是他们的故乡,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仇恨与战争归根到底和他们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哈马斯与以色列交手的核心区域在60公里外的边境,在事实上作为首都存在的特拉维夫,仍然处在严密的庇护之下。
但作为常年生活在国内和平环境下的年轻人,警报、炮弹声、掩体信息等所有与战争密切相关的痕迹,都在向他们宣示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社会状况。
一周内,王音竹只离开过公寓一次,去楼下的超市采购食品等生活物资。即便食物并不让人发愁,水电气也仍然正常供应,躲避在公寓内的生活仍然显得过于贫乏。在战争开始之前,她刚换到了新的房间居住,这里空旷得连切菜都没有菜板可用。
10月8日,彭朗离开了旅馆,来到他报到的大学宿舍登记入住。他没有打车,而是直接乘坐公交车前往。后来他回想自己这一勇敢行径,认定勇气八成来自他对于战争的无知。他原本认为,空袭发生之前至少会有警报出现,能够给他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但第二天中午,这种信任就被打破了。
9日中午,彭朗的智能手表开始震动,向他发出预警信息,在他刚刚起身的瞬间,几声闷响已经传来,在此之后两三秒,防空警报的声音才开始响起。
在他冲出房间跟随下行的人群进入掩体内部后,一种惊悚的感觉才倏然从他心间升起,这种感觉正是来自于对防空警报的信任破裂。
焦急等待护照的王音竹,收拾了行李,她可以在1分钟之内离开房间/受访者供图
从某种程度上说,警报声只是一个具象化的标志,用来显示国家军事力量对战争的防控能力。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在破坏性极强的战争之中,掩体与警报声的存在是为数不多的他们可以把握的确定性。
但战争之所以残酷,之所以为整个国际社会所忌惮,正是在于它会击溃所有的确定性。
10号那天,彭朗走出宿舍,到附近的超市采买物资,正当他提着沉重的货物准备结账时,警报声响起。他听到从不远处传来了火箭弹落下的声音,后来,他才知道事发地距离超市只有两公里。顾客们纷纷躲进超市里的掩体内,直到几分钟之后声响平息,彭朗才提着东西向两百米之外的宿舍楼迅速冲去。
也就是在他冲回宿舍楼的过程中,他才意识到,他自己与常年身处冲突中的本地人有何差异。当时,他遇见负责学生生活的工作人员和一群朋友开始围坐在草地上吃东西,他们还招呼他过去一起吃。他婉拒了邀请,心里充满疑惑,“不是刚炸吗?”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0日,以色列斯德洛特,加沙抵抗组织持续发动空袭,图为工业区被烧毁的建筑物
学校已经推迟了学生入学,日子漫长得无聊,有时候他会和国内的朋友们联网打游戏。
他正在经历的一切,和他们时常在名叫《绝地求生》的末日生存游戏里见到的场景很相像。有次,他在语音里对大家说,新的空袭正在发生,“兄弟们我撤了”。一个刚得知他在以色列的朋友为此感到非常震惊。朋友说,原来真实世界里的战争警报声“和PUBG(绝地求生)里面轰炸区的警报声是一模一样的”。
10号的晚上8点50分,彭朗在留学生群里看到了一张电视截图,图上的文字都是希伯来语,他看不懂,只看得懂一个时间,“21:00”。
他和其他学生感觉情况不对,于是又朝掩体跑去。等到安顿下来后,室友才用软件翻译出了这段文字:圣战,将在晚上九点向特拉维夫开火。
以色列电视台画面:“圣战,将在晚上九点向特拉维夫开火。”/受访者供图
那天夜里,火箭弹的声音没有如约响起,在漫长而枯燥的等待中,彭朗在椅子上蜷缩起来,盖上毯子,盯着天花板上旋转的风扇,陷入了睡眠。后来在社交媒体上,他记录下了他发生在掩体内部的梦境:
“不一会儿,风扇就把我带到了某处山顶。我看见远处伫立着一道高墙,墙后是浓烟滚滚的城市,无数火箭弹从后方飞过头顶,点亮了天空。下一刻,整座城市像被划着的火柴,瞬间被升腾的火焰吞噬,翻腾的焰浪不断冲向上空,试图撕扯下天幕。”
从梦里醒来的时候,一种空虚的感受萦绕在他周身,梦境中覆灭的城市景象让他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恶心,正在发生而无法抑制的这一切仇恨与战争都让人困惑不解。
王音竹之所以来到以色列,是因为她正在研究二战时期的犹太人,而彭朗前往特拉维夫,正是为了从国际公法的视角去理解巴以冲突。
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层面来讲,他们同正在发生的战争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因为这是一个文史资料与现实境况相互流动的时刻。
王音竹的专业是世界史,在基于个人志趣而不断深入的开拓中,她研究过慰安所,也热衷于研究犹太人。驱动她的是一种天然的好奇,她想知道,在最艰难、最受考验的情形下,人性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她难以避免地会对犹太人的历史产生兴趣,而以色列所在的这片土地上,就居住着从极端的困境中壮大起来了的犹太人。
她知道,曾经弱势的群体如今已经成长为强势群体,而这种转变并不是“等着上帝来救他们就可以达成的”,而是要凭借人类力量去夺取。
在特拉维夫不透风的掩体公寓里,王音竹通过电话对我说,“其实从人的本性来讲,天生就是要争夺的”。和平是最高理想,但从巴以冲突的经验中她得知,“和平这个东西,它就是来之不易,而且不是我们想要就能有的”。
在研究巴以冲突的彭朗看来,2023年是犹太民族与阿拉伯人冲突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
它的重要性生发于联合国大会于去年年底通过的一项决议,在决议中,联大提请联合国最高司法机关国际法院就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以色列对贾巴利亚难民营的建筑物进行空袭后,一名巴勒斯坦人在废墟中奔跑
按照联合国披露的信息,这份咨询意见应当包括:
“以色列持续侵犯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对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实行长期占领、定居点做法和兼并,包括旨在改变圣城耶路撒冷人口组成、性质和地位的措施,并通过相关歧视性立法和措施,这一切产生了什么法律后果?”
“同时,这些以色列政策和做法如何影响占领的法律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对所有国家和联合国产生了什么法律后果?”
而彭朗与他的导师,正是要对这份咨询意见关注的各项问题展开研究。
在目前已经完成了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已经对上千份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文件进行了“三段论”的梳理,他们将解释,在巴以问题上,法律是怎么规定的、事实是怎样的、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国际法院上一次应联大请求发表咨询意见是在2004年7月,距今已近二十年。
在当时的意见中,国际法院确认,“占领国以色列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带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修建隔离墙的行为及其有关制度违反国际法”。联大因此要求以色列停止继续修建隔离墙,并且应当拆除已经建立的隔离墙。
2004年7月9日,约旦河西岸ABU DIS,海牙国际法庭对以色列设立隔离墙做出否决判定
但事实情况是,二十年过去,很多问题依然无解,且更加复杂。眼下战争的形势,日趋严峻,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500人,在加沙地带,超过33万人无家可归。这其中,也有一些中国公民受到波及。
在10月12日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汪文斌表示,已有3名中国公民在巴以冲突中不幸遇难,2人失联,数人受伤。
王音竹的护照在一个月前丢失,目前仍未能补办成功,这阻碍了她启程回国的计划。战争依然让人心绪不宁,和她一起作为交换生前往以色列的朋友们已经陆陆续续返回国内。她收拾好行李箱,焦急等待着护照信息的更新。如果什么时候她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离开了,她只用“把电脑装进背包”就立马可以冲出房门。
此时此刻,彭朗已经登上飞回国内的航班,结束了他为期一周的以色列之行。这一周的行程为他带来的重要启示是,“世界上有人正在suffer(受苦)这件事情,不是开玩笑的”。
10月13日,彭朗在特拉维夫机场,准备飞回北京/受访者供图
在离开之前的10月11日早上,他曾试图走进学校内部看看,但被保安拦下。站在大学门前,天朗气清,阳光和煦,路上几乎没有人影,城市空旷得就像他是唯一存活的生命。他走下楼梯,路过校门口的雕塑,在雕塑的身旁发现了地面上的一块大理石砖,砖块的表面上刻着醒目的字眼,“Primum Non Nocere”。
他后来才知道,这是希波克拉底誓词,源自生物伦理学的主要戒律,意为,“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
大理石砖上的希波克拉底誓词:“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本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篇:分镜头脚本
下篇:战术小队4.0手机版